三苏园

 尊敬的游客朋友们:您好!受大风天气影响,为保障游客人身安全,三苏园景区于4月12日至4月13日紧急闭园。由此给您带来的不便,敬请谅解!

三苏园景区
2025年4月11日

 

  • 三苏园门票45元
  • · 学生票预定价25元
  • 1、取票方式:景区售票口
  • 2、门票说明:
  • ①儿童身高1.2米以下免票,1.2-1.4米
      之间购儿童票,学生购学生票...
新闻中心

苏轼究竟患何病去逝

2025/9/4 10:00:00 | 发布

        苏轼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(1101年8月24)病逝于常州,次年闰六月二十五葬于汝州郏城钧台乡上瑞里,苏轼葬郏,其弟苏辙泣告亲朋:其兄苏轼因“瘴暑相寻,医不能痊”而离开人世。

由瘴气、瘴毒引发的瘴疾,是战国至有宋一代岭南地区特有的地方病。岭南指五岭以南地区,大体相当于今广东、广西、海南、福建及云南、贵州部分地区,在两宋文献中多有记载,是公认的瘴病的高发区。

元符三年,苏轼终于结束岭南的七年贬谪生涯,遇赦北归。北归途中,五月底六月初,舟停仪真(今江苏仪征),此时,正值伏天,天气酷热,苏轼“食则胀,不食则羸甚……”又加“饮冷过度,夜暴下,且复疲甚”,于是苏轼只得搬进仪真东园。好友米芾冒热亲至东园送上中药麦门冬,苏轼亲自煎服,精神好转,病体渐康,并兴奋写下一首七绝记其事:“清风明月直万钱,无人肯买北窗眠。开心暖胃麦门冬,知是东坡手自煎。(《苏轼诗集》卷四十五)。

六月十一日,苏轼病情稍有起色”,又乘舟东行,十二日过润州(今镇江)后,“昏不知人者累日”。到常州后,“百病横生,四肢肿满,渴消唾血,全不能食者二十余日”。(《苏轼佚文汇编》卷一《乞致仕状》)。

七月十五日,苏轼判断自己是“积年瘴毒”致“热毒转甚”。“热毒”是苏轼常患之病,其病症为赤目、痔疮、浑身乏力、早衰。苏轼此时的热毒病症是高烧、出血。他在致好友钱济明尺牍中说:“夜发热不可言……细察疾状,专是热毒,根源不浅,当专用清凉药。已令用人参、茯苓、麦门冬三味煮浓汁,余药皆罢。”二十八日,苏轼告别人世。

苏轼所患之病,自述“仪真得暑毒”,至常州又“细察疾状,专是热毒,根源不浅”,而在上皇帝《乞致仕状》则谓“瘴毒大作”,这与北宋时人们对“南方凡病,皆谓之瘴”的认知有关。故苏辙有其兄“瘴暑相寻,医不能痊”之说。

“南方凡病皆为瘴”,医学和医史学家在系统梳理文献中关于瘴气和瘴病的记载后认为,瘴毒、瘴疾是多种疾病的统称,大致包括:热带病、地方病、人体寄生虫病、水源污染、大气污染所致疾病等一组复杂病症的统称,诸如疟疾、痢疾、血液病、脚气、黄疸、消渴、克汀病等等。那么苏轼“瘴毒大作”究竟是什么病?

现代医学认为,贫血、高烧、出血,起病急、病程短促、生存期一般数月至一年,是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,中医学称之为髓枯(急劳)症的典型临床表现。再生障碍性贫血有外感热毒、禀赋不足、血瘀内生等三大病因,外感热毒名列首位。中医学中无再生障碍性贫血一词,更无急慢性之分。急性再障属“急劳”、“髓枯”范畴,慢性再障属“虚劳”、“亡血”范畴。医学发展至现在,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病有“血液杀手”、“软癌”之称,治愈率极低。在治疗上,除中药外,配合西医学的成分血输注、广谱抗生素、骨髓移植等支持疗法,可控制和稳定症状,挽救部分患者生命。

根据苏轼的自述,“夜间发热不可言,齿间出血为蚯蚓者无数”;苏轼在五月“瘴毒大作”,至七月二十八日病故,病程不到三个月;加之苏轼居儋(今海南岛)期间,“海南连岁不熟,饮食百物艰难及泉、广海船舶绝不至,药物炸酱等皆无”,海南“土人顿顿食薯芋,荐以薰鼠烧蝙蝠”,这也是苏轼生活的真实写照,此种饮食环境由营养不良导致贫血的机率甚高。这基本符合急性再障的临床表现。引起该病的病因:“专是热毒,根源不浅。”也与现代中医学的判断相吻合。66岁的苏轼,虽自感“百病横生”,但置于苏轼死地之病,似可做出是中医称之为髓枯(急劳)症的基本判断,相对应,西医则称之为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(SAA-I型)。在西医,该病由Enrlich在1888年第一次发现并报道首例患者,苏轼病例比其早787年;Chauffard于1904年首先提出再生障碍性贫血这一病名,苏轼病例和治疗比其早803年。再生障碍性贫血系多种因素引起的红骨髓总容量减少,造血功能衰竭,并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症,属血液病的一种。

 
 
地址:河南平顶山市郏县茨芭镇  服务电话:0375-5298991 0375-5297777    http://www.sansuyuan.com
版权所有©三苏园景区  豫ICP备11026034号  技术支持:网站建设
网站首页 三苏概况 新闻中心 景区景点 在线订票 旅游常识 旅游服务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 中文版 英文版 景区V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