尊敬的游客朋友们:您好!受大风天气影响,为保障游客人身安全,三苏园景区于4月12日至4月13日紧急闭园。由此给您带来的不便,敬请谅解!
三苏园景区2025年4月11日
“名以正体,字以表德”。名字,其实是道德伦理箴铭化的符号,是美好期望的凝练表达。对孩子最早的价值观教育,首先是从给他们起个好名字开始。苏轼四个儿子取名字,一是遵循了“伯仲叔季”的长幼排序,二是遵守了共用“之”字旁的同辈规则,三是尊崇了尚书、礼记、诗经、论语、易经等文化经典,四是尊重了不同孩子的个性特点。嘉祐四年(1059年),24岁的苏轼初为人父,妻子王弗生下儿子时,恰逢苏轼考中进士因母丧返乡丁忧期满,正准备出川入仕踌躇满志之时,所以苏轼为长子取名苏迈,字伯达。既希望苏迈也暗含自己要勇往迈进,实现人生通达的境界。熙宁三年(1070),35岁的苏轼在京师开封有了第二个儿子,也是与王闰之生的第一个儿子。这11年,他先后经历王弗去世,父逝丁忧、续弦王弗表妹王闰之等家庭变故,仕途上也因反对新法而遭诬告,任为开封府推官,倍感世态炎凉,加上这个儿子生下来就身体不好,所以苏轼最大的愿望就是孩子人生能够“及得上”,活得安稳快乐就好,故取名苏迨,字仲豫。迨,及也。仲是行二,豫,安也、怡也,也暗含出生地。熙宁五年(1072),37岁的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迎来了他与王闰之的第二个爱情结晶。苏轼为之取名过。遵说文、广雅等意,寄寓吉善,有渡、至、越的意思。古人给孩子先起名,一般至二十岁时再起字。苏过,字叔党,叔行三,经历新旧党争,旧党分裂等纷繁复杂政局,苏轼应有相应反思,一从《论语·里仁》:“人之过也,各于其党”,二就恩师欧阳修之意,多结君子之党,勿入小人之党。希望儿子,宁犯君子之过,勿犯小人之过。苏轼与侍妾朝云所生的第四个儿子苏遁不到一岁即夭折尚未取字,小名干儿。《周易·序卦》:“遁者,退也”,并不吉利。估计此名系孩子去世之后为怀念所取。(详见拙作:《循着年谱读苏轼⑨ 起名字,没有谁比苏轼他们全家更懂。》)元丰七年(1084)七月二十八日,苏轼自杭州移汝州团练副使途至金陵(南京),小儿子突然病亡。苏东坡老泪纵横,连写两首诗倾泻他和朝云中年失子的欲绝悲痛:吾年四十九,羁旅失幼子。幼子真吾儿,眉角生已似。未期观所好,蹁跹逐书史。摇头却梨栗,似识非分耻。吾老常鲜欢,赖此一笑喜。忽然遭夺去,恶业我累尔。衣薪那免俗,变灭须臾耳。归来怀抱空,老泪如泻水。我泪犹可拭,日远当日忘。母哭不可闻,欲与汝俱亡。故衣尚悬架,涨乳已流床。感此欲忘生,一卧终日僵。中年忝闻道,梦幻讲已详。储药如丘山,临病更求方。仍将恩爱刃,割此衰老肠。知迷欲自反,一恸送余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