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苏园

 尊敬的游客朋友们:您好!受大风天气影响,为保障游客人身安全,三苏园景区于4月12日至4月13日紧急闭园。由此给您带来的不便,敬请谅解!

三苏园景区
2025年4月11日

 

  • 三苏园门票45元
  • · 学生票预定价25元
  • 1、取票方式:景区售票口
  • 2、门票说明:
  • ①儿童身高1.2米以下免票,1.2-1.4米
      之间购儿童票,学生购学生票...
新闻中心

前半生苏轼,后半生东坡:一代文豪的精神蜕变与生命超越

2025/9/15 8:51:00 | 发布

         在中国文化史上,苏东坡是一个独特而璀璨的存在。他不仅是北宋文坛的巨擘,是中国诗意文化精神的象征,也深受世界人民热爱敬仰。苏轼的一生大体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——以“乌台诗案”(1079年)为分水岭,前半生是意气风发的朝廷官员苏轼,后半生则是超然物外的文人英雄苏东坡。这种转变不仅是名号的更替,更是生命境界的升华。本文将从苏轼早年仕途的辉煌、乌台诗案的转折、黄州时期的蜕变,以及晚年贬谪中的超越四个维度,系统梳理这位文化巨人如何从政治挫折中实现精神涅槃,最终成为中国文人理想人格的典范。

一、少年时的志得意满:苏轼的早期辉煌(1057-1079)

      苏轼的早年可谓一帆风顺,才华横溢的他几乎占尽了文人所能想象的一切荣耀。宋仁宗嘉祐二年(1057年),二十一岁的苏轼与弟弟苏辙一同进京参加科举考试,这一届科考群星璀璨,被称为“千年科举第一榜”,参与者除苏氏兄弟外,还有张载、程颢、程颐、曾巩、曾布、吕惠卿、章惇、王韶等后来在思想界和政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。当时的主考官是大文豪欧阳修,他读完苏轼的考卷后赞叹不已,但因怀疑是自己学生曾巩所作,为避嫌将本应第一名的试卷定为第二名。解封后才发现作者竟是苏轼,欧阳修大为震惊,要求看苏轼的旧作,读后更是惊叹:“读轼书,不觉汗出,快哉快哉,老夫当避路,放他出一头地也。”成语“出人头地”即源于此。
     科举成功后,苏轼的仕途起步同样令人艳羡。他先任陕西凤翔府判官(从八品),三年后被召回朝廷任职史馆(国家图书馆)。熙宁四年(1071年),下派到杭州任通判,开始了他在地方的政治实践。在杭州期间,面对当地遍布盐碱地、饮水困难的现状,苏轼亲自带领民众实地勘察,重新疏通“钱塘六井”,解决了百姓的饮水问题,赢得了“苏通判”的美誉。漫步西湖之畔,品着龙井茶,喝着甘甜井水酿造的美酒,苏轼心情愉悦,写下了千古传诵的《饮湖上初晴后雨》:“水光潋滟晴方好,山色空蒙雨亦奇。欲把西湖比西子,淡妆浓抹总相宜。”
      此后,苏轼又先后担任密州太守(1074年)、徐州太守(2年)和湖州太守(3个月),在地方治理上颇有建树。这一时期的苏轼,诗词文章已名满天下,政治前途一片光明,完全是一副少年得志、意气风发的模样。然而,命运的转折往往突如其来,苏轼人生中的重大危机——“乌台诗案”正在悄然酝酿。

 

二、中年时的生死劫难:乌台诗案与精神危机(1079)

 

      元丰二年(1079年)四月,苏轼刚调任湖州不久,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暴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。由于在《湖州谢上表》中写有“愚不适时,难以追陪新进”等句,被新党官员断章取义,指控他“讥刺朝政”。御史何正臣率先在宋神宗面前弹劾苏轼,随后御史中丞李定更列举四项罪名,主张对苏轼处以极刑:“苏轼初无学术,滥得时名,偶中异科,遂叨儒馆。”因为这个案件由监察御史告发并在御史台(旧称“乌台”)受审,故史称“乌台诗案”。
      苏轼被捕的场景极具戏剧性。据记载,皇甫等人“凶神恶煞般闯进府院,‘拿一太守,如捉小鸡’,苏家上下几十口,‘长幼几怖死’”。从朝廷命官一夕沦为阶下囚,苏轼在狱中受尽折磨,“被严刑拷问,经常连夜提审,苦不堪言”。在生死未卜的境遇下,他写下了两首绝命诗,其中“柏台霜气夜凄凄,风动琅珰月向低。梦绕云山心似鹿,魂飞汤火命如鸡”等句,真实反映了当时的恐惧与绝望。
      这场政治灾难最终因多方营救而化解。除了弟弟苏辙“连连上表皇帝,欲解除在身之官以赎兄罪”外,已退休的大臣张方平“痛心不已,写了一亲笔信,派儿子张恕连夜进京营救”。最具戏剧性的是,作为政敌的王安石也上书皇帝为苏轼说情。经过130天的关押后,苏轼被贬为“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”,实质上是以犯官身份被软禁于黄州。
      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的重大转折点,不仅使他从权力中心跌落到社会边缘,更让他深刻体会到政治斗争的残酷与人性的复杂。正如林语堂所言:“苏轼已死,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,但是他留给我们的,是他那心灵的喜悦、思想的快乐,这才是万古不朽的。”从某种意义上说,乌台诗案“杀死”了那个热衷功名的苏轼,却催生了一位超越时代的文化巨人——苏东坡。
三、黄州涅槃:从苏轼到苏东坡的蜕变(1080-1084)
      初到黄州时,苏轼面临着巨大的生存与精神双重危机。政治上,他是“不得签书公事”的犯官;经济上,他要养活一大家子二十多口人;精神上,他经历了从天堂到地狱的巨大落差。苏轼在给友人的信中描述了自己的状态:“得罪以来,深自闭塞,扁舟草履,放浪山水间,与樵渔杂处,往往为醉人所推骂,辄自喜渐不为人识。平生亲友,无一字见及,有书与之亦不答,自幸庶几免矣。”这种被社会遗忘的处境,反而给了他重新认识自我与世界的契机。
      在黄州太守徐君猷的帮助下,苏轼获得了城东一块五十亩的废弃营地,名之“东坡”,开始自耕自种。他脱去文人的长袍方巾,穿上农人的芒鞋短褂,“筑水坝,建鱼池,请教老农、喂养牲口”。朋友马梦得不畏牵连,帮他申请了这块荒地,苏轼从此自号“东坡居士”。他在城东半坡上建了一座“东坡雪堂”,完成了从士大夫苏轼到农夫苏东坡的身份转变。
      黄州时期的苏东坡,生活清贫却精神富足。来拜访的朋友“络绎不绝,道士杨世昌、同乡巢谷、诗僧参寥、画家米芾、琴师崔闲、开酒坊的潘丙、卖草药的郭遘……”在劳动与交友之余,他研究养生之道,发明美食,尝试酿酒,著名的“东坡肉”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。正如他自己所言:“自笑平生为口忙,老来事业转荒唐,长江绕郭知鱼美,好竹连山觉笋香。”
      黄州五年是苏东坡文学创作的巅峰期,他留下了大量惊世杰作: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、前後《赤壁赋》、《浣溪沙》、《江城子》、《定风波》、《记承天寺夜遊》等。其中,《定风波》最能体现他此时的精神境界。一次与朋友出游遇雨,“众人纷纷跑着找地方躲雨,只有苏轼一人在雨中拄着竹棍淡定前行”,随后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:“莫听穿林打叶声,何妨吟啸且徐行。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?一蓑烟雨任平生。”词中“回首向来萧瑟处,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”的旷达,标志着苏东坡已超越了世俗的荣辱得失,达到了“物我两忘,身心皆空”的境界。
      黄州贬谪对苏东坡而言,恰如但丁《神曲》中的“地狱”经历,通过这场试炼,他完成了从“诗仙”到“坡仙”的蜕变。正如他自己总结的:“问汝平生功业?黄州惠州儋州。”这三个贬谪地不是他人生的失败,反而是精神升华的圣地。从黄州开始,“苏轼”真正成为了“苏东坡”。

 

四、晚年漂泊:惠州儋州的精神超越(1094-1101)

 

      元丰八年(1085年),宋神宗驾崩,十岁的哲宗继位,高太后摄政,旧党重新得势,苏东坡迎来了仕途的“第二春”。他先任登州太守,到任仅五天就被召回京城,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,短短17个月内从从八品升至正三品。然而,当旧党全盘否定王安石新法时,坚持原则的苏东坡又站出来反对这种极端做法,结果得罪了当权者。他主动请辞外放,出任杭州太守,治理西湖,留下了“苏堤春晓”的美景。
     好景不长,绍圣元年(1094年),高太后去世,哲宗亲政,新党再度得势,对旧党进行清算。五十七岁的苏东坡被一贬再贬:先降为定州太守,赶出京城;上任一月后贬至惠州(今广东惠州);两年半后再贬儋州(今海南儋州)。当时的海南是真正的蛮荒之地,“食无肉,病无药,居无室,出无友,冬无碳,夏无寒泉”。年近六旬的苏东坡甚至带上一副空棺上路,做好了死在异乡的准备。
      然而,正是在这些最艰苦的地方,苏东坡展现了最惊人的生命韧性。在惠州,他乐观地给友人写信戏称“兄弟俱窜”。面对当地一天只杀一头羊,好肉全供给官宦的情况,他津津有味地品尝羊脊骨,写信向弟弟炫耀新发现的吃法:“不敢与官者争买,时嘱屠者,买其脊骨,骨间亦有微肉,煮熟热酒漉,随意用酒薄点盐炙。微焦食之,终日摘剔牙綮”。他还捐出犀带,动员弟弟一家捐出皇帝赏赐的金钱,为当地人修建了一座新桥,落成时“三日饮不散,杀尽西村鸡”。
      在儋州,苏东坡更是将困苦生活过出了诗意。他学习当地方言,教黎族人中原文化,培养出了海南历史上第一位进士。面对熏鼠、烧蝙蝠等当地食物,他幽默地说服自己:“无令中朝大夫知,恐争谋南徙,以分此味”。一位老婆婆笑他:“内翰昔日富贵,一场春梦!”苏东坡非但不恼,反称她为“春梦婆”。在《论修养帖寄子由》中,他总结自己的处世哲学:“任性逍遥,随缘放旷。”这种“放下”的智慧,使他在绝境中依然保持精神的自由与快乐。
      建中靖国元年(1101年),徽宗即位大赦天下,六十五岁的苏东坡得以北归,却在途中病逝于常州。临终前,他对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如此评价:“心似已灰之木,身如不系之舟。问汝平生功业,黄州惠州儋州。”这三个贬谪地,恰恰是他精神最辉煌的时期。
五、结语:苏东坡精神的当代启示
      从苏轼到苏东坡的转变,不仅是一个名字的变化,更是一种生命境界的跃升。前半生的苏轼才华横溢却难免恃才傲物;后半生的苏东坡历经磨难却更加包容豁达。林语堂对他的评价最为全面:“他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,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,是新派画家,是伟大的书法家,是酿酒的实验者,是工程师,是假道学的反对派,是佛教徒,是士大夫,是皇帝的秘书,是月下的漫步者……最后,他才说,苏东坡是诗人,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。”
      苏东坡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异常丰富。前半生,学苏轼,学习他的工作哲学,可得“欣然”;学习他的处世哲学,可得“超脱”;学习他的做事哲学,可得“负责”。后半生,学苏东坡,学习他的生命哲学,可得“清欢”;学习他的生活哲学,可得“趣味”;学习他的艺术哲学,可得“境界”。他用自己的一生证明:“那些杀不死我的终将使我强大”,在逆境中依然可以活出潇洒与尊严。
      当代社会竞争激烈,压力巨大,许多人像前半生的苏轼一样追求功名利禄,却在挫折面前一蹶不振。苏东坡的蜕变历程告诉我们: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外在的成就,而在于内心的丰富与自由。正如他在《定风波》中所言:“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?一蓑烟雨任平生。”这种在风雨中依然从容前行的态度,正是苏东坡留给后世最宝贵的精神财富。
      人生缘何不快乐?只因未懂苏东坡。在这浮躁的时代,我们更需要从苏东坡的精神世界中汲取力量,学会在逆境中保持乐观,在平凡中发现美好,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无限的价值。这或许就是对这位千年文化巨人最好的纪念。
 
 
▪上一条 三苏家风家教
▪下一条>>暂时没有
地址:河南平顶山市郏县茨芭镇  服务电话:0375-5298991 0375-5297777    http://www.sansuyuan.com
版权所有©三苏园景区  豫ICP备11026034号  技术支持:网站建设
网站首页 三苏概况 新闻中心 景区景点 在线订票 旅游常识 旅游服务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 中文版 英文版 景区V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