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苏园

 尊敬的游客朋友们:您好!受大风天气影响,为保障游客人身安全,三苏园景区于4月12日至4月13日紧急闭园。由此给您带来的不便,敬请谅解!

三苏园景区
2025年4月11日

 

  • 三苏园门票45元
  • · 学生票预定价25元
  • 1、取票方式:景区售票口
  • 2、门票说明:
  • ①儿童身高1.2米以下免票,1.2-1.4米
      之间购儿童票,学生购学生票...
新闻中心

苏轼与苏辙为何会葬在郏县

2025/8/28 14:16:00 | 发布

 北宋建中靖国元年(公元1101年),苏轼卒于毗陵(今常州),为弟留下遗嘱,“即死,葬我嵩山下,子为我铭”。次年,儿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汝州郏城安葬。北宋政和二年(公元1112年),苏辙卒于颍昌(今许昌),其子将之与苏轼葬于一处,始称二苏坟。元至正十年(公元1350年)冬,郏城县尹杨允到苏坟拜谒,谓“两公之学实出其父老泉先生教也,虽眉汝之墓相望数千里,而其精灵之往来,必陟降左右。”遂置苏洵衣冠冢于两公冢之间,二苏坟成了三苏坟。1969年3月,苏坟寺村村民在浇灌农田时,发现一件怪事。“眼瞅着地上有个窟窿,可浇地的水流了一天一夜,都没把窟窿填满。”村民回忆道,见此情景,大家心里纳闷,便从窟窿挖下去一探究竟,“没想到竟是一个砖券墓,赶快上报了文物部门”。经过考古人员的科学发掘,1972年,两方墓志铭、一枚铜印出土,墓主人身份也得以确认,这是苏轼之侄、苏辙次子苏适(音阔,字仲南)及夫人黄氏的合葬墓。“苏仲南墓志铭上清晰写着:宣和五年十月晦日,合葬于汝州郏城上瑞里先茔之东南巽隅。”中国苏轼研究学会理事、平顶山市三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、平顶山学院客座教授刘继增说,苏仲南墓的发现证实了苏轼、苏辙葬郏的史实。苏东坡原籍四川眉山,在文学上成就卓著,又是朝廷命官,走南闯北,作古后为何安葬于郏县?三苏园讲解员刘思琦娓娓道来:“苏辙于绍圣元年(公元1094年)出知汝州,其间,苏轼由定州南迁英州,便道于汝,与弟相会。苏辙领兄游观汝州名胜。郏城县属汝州,自古就有龙凤宝地之美称,黄帝钧天台更是有名。兄弟二人登临钧天台,北望莲花山,见莲花山余脉下延,‘状若列眉’,酷似家乡眉山,就议定以此作为归宿地。”对三苏研究颇深的市三苏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潘民中说,苏轼、苏辙葬郏大概有以下四种说法:其一,苏轼爱郏之山水,赞赏它美似家乡眉山,嘱其弟百年后葬于此。远自明清,近至当代,持此说者最众,几乎成为不争之论。其二,苏轼、苏辙虽遇赦北归,但因长期遭贬而贫病交加,晚景凄凉。况且,苏轼寓居之地常州、苏辙寓居之地颍昌距故里眉山千山万水,道途险阻,不论走水路逆长江过三峡,还是走陆路越秦岭行蜀道,均非易事。所以归葬故里之愿望终不获济。其三,二苏葬郏是“以汴京东近,表恋阙之微诚”。据说北宋有一不成文的规定,出身中原以外各地的朝廷大员,死后可以在汴京方圆五百里以内选地安葬。其四,苏轼遗嘱“葬我嵩山下”是因为苏氏子孙多散居在郏城、汝南、颍昌、斜川(今许昌苏桥镇)等地,郏县离眉山相对较近,将来送葬、祭祀都比较方便。特别是苏辙、以及他的小儿子苏过,已分别在颍昌、斜川定居,此时四川老家已没有直系亲属。崇宁元年(公元1102年)四月,在苏辙为迁其嫂王氏的骨尘与其兄合葬所写的《再祭亡嫂王氏文》中说:“天祸我家,兄归自南,没于毗陵……兄没有命,葬我嵩少,土厚水深。”苏辙在安葬兄嫂之时也安葬了小儿媳八郎妇,其《再祭八新妇黄氏文》也曰:“嗟哉吾兄,没于毗陵,返葬郏山。兆域宽深,举棺从之,土厚且坚。”我们从“葬我嵩少,土厚水深”“举棺从之,土厚且坚”,可以看出二苏葬郏的根本原因是他们认为:嵩少南麓的郏县峨眉山“土厚水深”,既宜在世人之生存,当也宜过世人亡灵的安息。

地址:河南平顶山市郏县茨芭镇  服务电话:0375-5298991 0375-5297777    http://www.sansuyuan.com
版权所有©三苏园景区  豫ICP备11026034号  技术支持:网站建设
网站首页 三苏概况 新闻中心 景区景点 在线订票 旅游常识 旅游服务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 中文版 英文版 景区VR